银盛宝POS机:个人征信救济政策明年初实施,逾期记录可修复!

来源:银盛通 作者:银盛宝 时间:2025-10-30

疫情后时代,央行推出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为非恶意失信者带来重生曙光,但这并非“征信洗白”的免费午餐。

2025年10月27日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,央行正在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。这项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将于明年初正式执行,旨在帮助疫情期间非恶意失信的人群重建信用。

01 新政背景:疫情后信用修复的迫切需求

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:“过去几年,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,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,虽然事后全额偿还,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。”

根据现行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,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终止之日起5年。这意味着即使已经全额偿还,借款人也可能在5年内被金融机构“拉黑”而无法获取贷款。

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李世亮指出,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,抑制了消费和投资。同时,这一现状还催生了“删除不良记录”“修复征信”等乱象,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。

疫情对个人信用造成了普遍冲击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个人消费贷逾期率峰值达4.7%,其中超六成属短期资金链断裂。央行此时推出信用救济政策,正是为了精准解决这一社会痛点。

02 政策核心:救济非恶意失信群体

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表示:“央行提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,其核心逻辑在于平衡信用体系的约束性与社会公平性。”

这项政策并非简单的“征信洗白”,而是有严格条件的救济措施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强调:“信用修复绝非简单地删除不良记录,它一定是一个有条件、有程序、有时限的过程。”

政策适用需满足两大硬性条件:一是新冠疫情以来发生的一定金额以下违约;二是已全额偿还。具体金额标准尚未公布。

政策专门针对非恶意失信群体,如因疫情影响临时失业、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逾期的人群。恶意逾期如信用卡套现、故意拖欠等主观失信行为不适用该政策。

03 执行方式:系统自动标记与批量处理

根据央行安排,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程序后,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,计划在明年初执行。

处理方式为系统自动标记。符合条件的记录将由金融机构批量排查并报送征信中心,系统自动标记为“已救济”并停止展示。这意味着无需个人主动申请,救济过程将自动完成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修复记录仅在对外提供的信用报告中隐藏,金融机构内部仍可查询历史信息用于风险管理。这保证了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不因救济政策而削弱。

对于不符合救济条件但存在异议的记录,个人仍可通过传统异议申请渠道处理,如信息错误、不可抗力导致的逾期等。

征信.png

04 与征信修复骗局的本质区别

近年来,“征信修复”骗局层出不穷。央行此时推出官方信用救济政策,与这些骗局有本质区别。

官方修复全程免费,而骗局通常以“内部渠道”“百分百成功”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。任何声称可以“洗白”征信的记录都是诈骗。

董希淼指出,信用修复机制重点在于“教育”与“救济”,政策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,而非包庇和纵容“老赖”。

央行新政强调程序透明,所有修复流程均通过官方渠道进行。个人可通过“信用中国”网站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正规渠道申请办理,无需通过第三方中介。

骗局常承诺“快速修复”,但正规修复需10-20个工作日。宣称“3天搞定”的均为套路,公众需保持警惕。

05 对个人与社会信用体系的长远影响

刘新海认为,此次“信用救济”政策以一次性修复形式,针对违约金额较小且已全额偿还的人群,体现了 “征信为民、宽严相济” 的原则。

对个人而言,信用修复意味着重建金融生活的重要机会。修复后的信用记录能改善个人信用评级,提高未来信贷获得可能性,降低贷款利率。

从社会层面看,董希淼指出,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从单纯的“信用惩戒”向“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”转变,体现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。

内需市场中信用消费的蓬勃发展也需要信用修复配套机制的完善。传统授信机构往往对次级客户设置苛刻条件,可能造成信用投放不公。而长尾人群获得信贷资金,将增强信用消费市场活力。

新政还将减少因信用记录“误伤”带来的信贷扭曲,优化风险识别,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,从宏观层面促进信用体系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。

征信修复新政的更大亮点是精准救济疫情期间非恶意失信人群。如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所言,政策核心是平衡信用体系的“约束效力”与“社会公平性”。

政策明年初实施后,数百万因疫情受影响的人群将有机会重建信用。但专家也提醒,这并非“免费午餐”,恶意逾期者不在救济范围内。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,才是根本之道。

未来个人信用体系将更注重“惩戒与修复并重”,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信用社会治理理念的重要进步。


相关标签

相关文章